在国内市场,有一个业界共识即互联网的发展分为三段:第一阶段是PC互联网;第二阶段是移动互联网;第三阶段是物联网。这三个阶段是交错推进的。如今,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格局已经基本确定,所有科技企业的布局都开始面向物联网展开。
其实物联网并非新鲜事物,在互联网兴起之初,就有人提出了万物皆可通过网络互联,这被认为是物联网最早的定义。而早在1995年比尔盖茨在其书《未来之路》也提到了物联网,当初并未引起重视。如今,随着互联网与先进通信技术的融合,移动互联变成了现实;于是,万物互联的畅想貌似离我们触手可及。那么现实又是如何呢?
在2011年,国内兴起一波二维码创业热潮,二维码还被认为的开启物联网时代的试金石。而将近5年过去了,物联网依然是“只闻脚步声,不见人出城”的尴尬境地。其实早在2009年物联网就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被认为市场前景广阔。
根据《2014-2018年中国物联网行业应用领域市场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表明,2010年物联网在安防、交通、电力和物流领域的市场规模分别为600亿元、300亿元、280亿元和150亿元。2011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2600多亿元。
不过令人尴尬的是,目前国内物联网依然处于被动物联网时代。主要通过条码、二维码、RFID、红外、激光扫描等设备实现物体信息与互联网的链接,应用也局限于商家商品流通管理、智能安防、智能家居、食品溯源等等有限的领域。
除此之外,国内物联网产业还有如下瓶颈,企业规模较小、核心技术缺失、技术标准缺失、商业模式单一、应用需求层次较低等因素。
首先,因为专业壁垒的差异,真正了解客户的问题和需求的难度还比较大;其次,因为缺乏一些技术的标准,终端平台的应用都是极落后的方式;最后,构筑在实物之上的物联网应用面对着各类中小用户的应用,成本过高,需求壁垒使得中小企业培育市场的难度比较大。
而在众多制约的因素中,最要命的一个因素就是应用需求层次较低,没有大规模的消费级应用,就不足以带动产业的发展。业内人士预计,2017年有望成为NB-IOT(窄带物联网)的商用元年,物联网有望被正式大规模应用。
但武汉日创科技认为这些技术的发展和进度都在推动物联网的迅速发展,但同样它们还需要时间。